新闻动态

  • Home
  • 热辣滚烫的气象万千:成都世运会近距离直击

热辣滚烫的气象万千:成都世运会近距离直击

2025-08-17 15:51:34 3

一、天府之檐下的全球盛会

当晨光穿透 “天府之檐” 的木质结构,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建筑投下的阴影中,116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4000 名运动员正汇聚成都。这座勾勒出 “家” 轮廓的场馆,既是世运会的核心地标,也是全球体育爱好者的精神图腾。开幕式上,主火炬手徐露在碧波湖畔点燃圣火的瞬间,不仅照亮了尾波滑水自由式金牌得主的梦想,更将 “运动无限 气象万千” 的主题烙印在每个人心中。

二、赛场内外的热辣交响

在桂溪生态公园的飞盘赛场,掷准飞盘的金属筐在阳光下闪烁,观众席上此起彼伏的 “进筐!进筐!” 呐喊声与林间鸟鸣交织。当中国选手赵辰菲精准命中第 18 洞时,看台上突然爆发的掌声惊起一群白鹭 —— 这是成都世运会独有的生态与竞技交融的奇观。而在城北体育馆的拉丁舞赛场,德国选手马里乌斯・巴兰与舞伴的桑巴舞步点燃了全场,观众席上的手机闪光灯如银河倾泻,与选手身上的水钻服饰交相辉映,将场馆温度推至沸点。

更令人动容的是拔河赛场的温情时刻:当 48 岁的荷兰运动员瓦赫曼斯生日当天登场时,全场观众自发唱起《生日快乐》,他抱着吉祥物 “蜀宝” 和 “锦仔” 的画面,通过全球直播感动了无数人。这种竞技与人文的碰撞,正是世运会 “热辣滚烫” 的灵魂所在。

三、小众运动的破圈之旅

在三岔湖马鞍山赛场,滑水运动员徐露脚踏索道滑水板,以每小时 60 公里的速度掠过湖面,在障碍物间完成 360 度空翻时,岸边观赛区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。这项曾经小众的水上运动,因成都世运会的舞台,正通过抖音等平台走进千家万户。同样引发热潮的还有棍网球 —— 当中国队首次亮相世运会赛场时,成都 120 所学校的学生同步通过直播观看比赛,操场上瞬间涌现出无数模仿击球动作的身影。

在成都体育学院游泳馆,救生项目的运动员们一次次跃入水中完成假人救援,池边家长们边录像边对孩子说:“这不仅是比赛,更是生命教育。” 这种将竞技体育与实用技能结合的设计,让世运会成为推动全民运动的催化剂。

四、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实验

世运会的科技温度同样令人惊叹:滞空照明机器人在青龙湖湿地公园上空编队飞行,为夜间龙舟赛勾勒出流动的光带;智能机器狗 “小豹” 穿梭于世运村,用中英双语为运动员提供导览服务;“耀动魔方” 设备则让观众通过体感游戏实时参与攀岩比赛,欢呼声中,科技与运动的边界悄然消融。

而在绿色低碳实践方面,世运会奖牌 “竹光” 由回收金属打造,新能源摆渡车穿梭于各场馆之间,智能回收箱每识别到一次正确投放,便会播放一段川剧变脸音效,让环保理念变得妙趣横生。这种 “在公园中办赛” 的理念,让兴隆湖畔的皮划艇马拉松赛场,与对岸的城市天际线共同构成了一幅现代版《富春山居图》。

五、青春力量的滚烫誓言

在世运村的志愿者之家,“小青椒” 李冰冰正用冰袋冷敷脚踝 —— 连续 7 天每天步行 2 万步的接待工作,让这位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的双脚磨出了水泡。但当她得知斯洛伐克记者塔拉比克通过她的导览爱上成都后,疲惫瞬间消散:“能让世界听见成都的声音,再累都值得。”

热辣滚烫的气象万千:成都世运会近距离直击

在武侯祠旁的 “世运空间”,来自四川大学的志愿者贾泽坤正用流利的英语为外国游客讲解 “三国文化与体育精神”。当他展示诸葛亮《出师表》与现代攀岩装备的对比图时,德国游客汉斯・米勒惊叹:“原来你们的体育精神,早在千年前就已扎根。”

六、城市与赛事的双向奔赴

从春熙路的世运主题快闪店,到玉林路的世运涂鸦墙,成都将赛事元素巧妙融入城市肌理。在锦里古街,外国运动员们身着汉服体验投壶游戏,与本地老人切磋太极推手;在宽窄巷子,巴西柔术选手与川剧变脸艺人即兴来了一场 “柔术与变脸” 的跨界表演,引得游客纷纷掏出手机记录。

这种深度融合带来的效应正在显现:世运会期间,成都入境游客量同比增长超五成,宽窄巷子周边民宿预订率达 98%,而本地特色的 “世运熊猫” 盲盒、蜀绣运动发带等文创产品,更是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热销全球。正如国际世运会协会主席何塞・佩鲁雷纳所言:“成都让世运会真正走进了城市的血脉。”

当闭幕式的焰火在 “天府之檐” 上空绽放时,成都世运会的故事并未落幕。那些在赛场上挥洒的汗水、在街巷中结下的友谊、在科技与自然间探索的足迹,都将化作这座城市最璀璨的勋章。正如开幕式主题曲《万千》所唱:“相依就是万千,世界有一个屋檐。” 成都用 11 天时间,向世界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 “气象万千” 与 “热辣滚烫”。

yy易游

发表评论